泉州洛阳桥是一处充满了人文色彩的特色历史古建筑物,大家可以在这里感受到非常浓郁的中国古代历史风格的气息,这也是汉人南迁时期建造的大型建筑物,下面给大家分享具体的游玩指南。
听到这个名字,你会以为此桥位于洛阳,其实它在遥远的福建。
之所以叫洛阳桥,是因为两晋时期,衣冠南渡,无数中原士族为了躲避战乱,千里迢迢来到泉州,看到此处山川清秀、草木丰茂,颇有洛阳风采,便命名为洛阳,后来的石桥也叫为了洛阳桥。
我对洛阳很熟,因而专门在此环视了下,发现和同洛阳地区的洛河很像,河流开阔,植被茂密,确实容易勾起思乡之情。
洛阳桥始建于1053年,那时的泉州海外商贸逐渐兴起,经济实力有所提升,人们对交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洛阳桥之前,人们多乘坐小舟过江,海浪风大,危险重重,稍有不慎便坠入江海。
时任泉州太守蔡襄,不忍市民受苦,决心修建一座大桥,无奈桥长浪大难度高,前后花了6年才建成。
落成后的洛阳桥,全长1200米,宽5米有余,有桥墩46座,桥身上点缀着7亭9塔,供行人休息,这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跨海大石桥。
洛阳桥还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为桥梁界的老前辈了,有着“北赵州,南洛阳”之称。
桥梁的建设过程极为极难,蔡襄听取了多位匠人建议,最终采取了两个办法: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
筏形基础是将桥墩做成船筏形状,用以抵挡水流的冲击。当时筑就桥梁的石材有300多块,每块12米长,重达8吨,人力无法完成,便用木排运载划入桥墩之间,等潮水退后再安放,如此省去了不少人力。
种蛎固基绝对是天才般的发明,因为石块粗糙,缝隙或大或小,难以处理,时间一长必成隐患,蔡襄便想出了用牡蛎填补的办法。
牡蛎是海边常见的软体贝壳,它的壳可以附在岩礁或者其他牡蛎壳上,繁殖能力极强。正是利用这两个原理,蔡襄将牡蛎引到了石块上,让它们自行繁殖,用来填补石块上的缝隙。
这种方法后人称为生物固基,洛阳桥也成为了世界上率先将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建筑的先例。
这种办法到底对桥梁的固定起到多大作用呢?我不是建筑学家,自然说不上来,可据文献记载,洛阳桥900年来大修不过3次,小修16次,这不能说没有牡蛎的功劳。
第一眼看去,洛阳桥比我想象中的要壮观许多,白色桥身蔓延到远方,桥下荡漾着清波,岸边草木清清,一片宁静安和。
这里果然没有游客,只有来往的电动车,为了保护桥身,也不准汽车通行。桥头处有两座经幢式样的石塔,塔身刻着佛像浮雕,看样子年头很久了,桥梁之上立有石狮子,齐刷刷地望着远方。
脚下的石条块纵列分布,5条石块拼在一起,构成了桥体宽度。向下一瞧,是排排而列的船形石墩,石墩依旧发黑,仔细与水面连接处,仍旧有不少牡蛎,它们依附在桥墩之上,紧紧排列。
石桥与牡蛎就这样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着度过了千年时光,成了一段佳话。
一路走向桥中央,有一座花岗岩石亭,亭下放着明万历年间的“西川甘雨”碑刻。
这碑刻来源一段传说,明朝时泉州大旱,时任太守专程到此求雨,结果太累倚石而睡。梦见遇到一位雨神,太守苦苦相求之下,雨神决定将西川的雨水降到泉州。
太守醒来后果然下起了酣畅大雨,于是便在此立下了“西川甘露”,感谢西川的雨水。
亭旁有一座小型博物馆,里面摆放了历朝历代的碑刻,都是出自达官贵人或名家之手,由此可见洛阳桥的地位。
长虹卧波人争越,闽海四洲变通途。
洛阳桥的建立解决了江两岸的交通,也让商业贸易更为繁荣,哪怕如今古桥作用不在,但在泉州人心中,依旧是那个“天下第一桥”.
洛阳桥旅行指南
地址:泉州鲤城区涂门街,免费开放。
交通:乘坐4路、6路、7路公交,到关帝庙站下即可。
-
昆山水之梦乐园
昆山水之梦乐园是
322 07-24 -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
1496 07-24 -
甪直古镇
甪直古镇有着有悠
861 07-24 -
苏州穹窿山万鸟园景区
苏州穹窿山万鸟园
392 07-24 -
白居易纪念苑
白居易纪念苑又名
503 07-24 -
苏州天平山风景名胜区
苏州天平山风景名
1625 07-24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