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泊网欢迎您!在旅行中寻找最年轻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信息 > 旅游资讯

北京段大运河遗址有哪些

编辑:zm 时间:2022-06-22 17:56:07 浏览量: 文章纠错

中国大运河是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是春秋至清代运河古建筑,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对我国南北经济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那么北京段大运河遗址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大运河北京段,地处北京市昌平区、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通州区,包括高粱闸、什刹海、玉河故道(含澄清上闸、澄清中闸)、白浮泉遗址、广源闸、平津闸、永通桥及石道碑、张家湾城墙及通运桥、南新仓、通惠河通州段。

高粱闸

高粱闸位于北京市西直门外,北京展览馆东北侧,高梁河上,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也有说建于明初的),元通惠河二十四闸之一。闸与桥合为一体,具有水利和交通功能。现存桥为清代所建,存有旧闸槽和绞关石。

北京段大运河遗址有哪些

什刹海

什刹海位于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北海公园北门附近。什刹海原为高梁河道,金代开凿、拓宽为湖泊,初名白莲潭,又称积水潭。其北端早期曾被开凿利用,坝河水即由其北端引出。元代郭守敬在积水潭(什刹海)西端凿渠东下,修建通惠河,使京杭大运河漕粮自通州白河、经通惠河,直抵京师大都城,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西海,现有面积34公顷,是自西北向东南连续排列的三个弓形湖泊。前海的弓背处(即最西端)为通惠河入水口。什刹海是元代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是北京运河的水源、水柜与码头,在运河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玉河故道

玉河故道位于后海附近,包括澄清上闸(含万宁桥)、澄清中闸(含东不压桥),始建于元代,是元代连通海子与通惠河的主要河段。明宣德七年(1432年),元时的通惠河被皇城北墙从东不压桥附近截开,东不压桥以南部分被圈入皇城内,玉河成为皇城内河道,漕运功能随即丧失,玉河水从此只供排水用。清代由于水源的逐渐萎缩和水量减少,玉河在宽度和堤岸质量上大不如明代。民国玉河自南向东逐段改为暗沟。南河沿至正义路一线在民国时被填。20世纪50年代,玉河河道改为暗沟,玉河北段流经的东不压桥被拆除,但留下引桥,埋入地下。玉河河道对北京城的漕运、供排水都起着重要作用。2007年进行了考古挖掘,河道遗存保存较完好,以石质为主,河道遗迹宽度为13.5~22.0米、深度为1.8~3.0米,目前进行了护坡加固工程、东不压桥遗址修复、河底及展示面清理工程并对玉河庵进行了修复。皇城根遗址公园沿线至正义路南口段,为地下暗沟,掩埋于城市绿地和道路之下。

澄清上闸(含万宁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中段,前海(什刹海一部分)与玉河故道相接之处,是元通惠河二十四闸之一,闸与桥合为一体,具有水利和交通功能。闸桥所保存的历史构件及建筑形态反映了元代的建筑特征和人文特征。现桥西存有四只镇水兽(上、下各两只),桥东存两只,其中桥东北护岸上的为元代石雕,颌下刻有“至元四年(1338年)九月”,桥西设澄清上闸。现桥西恢复河道宽约20米、深约2.5米、长约60米,与什刹海前海水域相通。桥东恢复通惠河河道长约1000米。现存石桥完整,闸槽尚存,一直作为交通干道使用,保护情况一般。

澄清中闸(含东不压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平安大街中段地安门路口东侧,是元通惠河二十四闸之一,闸与桥合为一体,具有水利和交通功能。东不压桥桥北为澄清中闸,东西两侧闸槽尚存,相距约5.6米。东不压桥东西两侧引桥桥面石尚存。引桥由花岗岩石块铺成,东高西低,呈东窄西宽扇面形。其宽端约9.2米,窄端约7.6米,长约8.2米,石块厚度不均,最厚处约0.5米。东部有呈散落状的少量东引桥花岗岩石。

白浮泉遗址

白浮泉位于北京城北昌平化庄村东龙山东麓,又名龙泉,元郭守敬为引水济漕,解决大都城的漕运,上奏元世祖引白浮泉水作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白浮堰建成,因白浮之水注入积水潭,成为坝河、通惠河上游水源。白浮泉当年建有水池,将水围起,流水出处有青石雕刻的九个龙头,取名九龙池。九龙池建于明永乐年间,20世纪80年代整修。都龙王庙始建于明,位于龙山顶,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等建筑组成。

广源闸

北京段大运河遗址有哪些

广源闸位于海淀区苏州街万寿寺东南,俗称豆腐闸,建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是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的白浮引水工程上的一座重要水闸,元通惠河二十四闸之一,也是元代以后帝、后们出京游玩的重要转船处。由闸门、闸墙和基础组成。闸口宽约13米,闸墙上浮雕含水兽。元代广源闸采用复闸技术,分上下两闸,此处为广源上闸。闸与桥合为一体,具有水利和交通功能。原址保存,闸基、闸门和闸墙三部分保存基本完整,但闸门已无,四只吸水兽保存完整,是长河上保存最完好的桥闸。除桥西的万寿寺依然保存原貌、桥东龙王庙局部保存外,广源闸周边环境已有较大改变。部分功能延续,闸已失去节水功能,但桥体仍供通行。

平津闸

平津闸位于朝阳区高碑店乡高碑店村域北侧通惠河南岸,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明代多次修缮。平津闸分为平津上闸、平津中闸、平津下闸。现存为平津上闸遗址,由巨型条石砌筑,同时还保留有闸门槽、“绞关石”等。北侧闸基遗址已形成四面环水的孤岛格局,并已形成人工湖泊。岛上仍保留原北岸修建的将军庙基址。南岸与陆地相连,基本保存了古闸原建筑规模,留有历年修缮所遗留下的痕迹。

永通桥及石道碑

永通桥位于京通快速路北侧,通州西通惠河上,因距通县县城以西八里,故俗称八里桥。永通桥是通惠河上一座大型石拱桥,史称“陆运京储之通道”。是北京四大名桥之一。地处交通要冲,战略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永通桥造型极为特殊,为石砌三孔拱券形,桥两侧设护栏,每侧望柱33根。中孔高达八点五米,宽六点七米,两次孔仅高三点五米,相差悬殊。这种构造是专为漕运的需要设计的。目前仅存几根护栏望柱及几块栏板是明代的。整体保存状况一般。

石道碑共两块,分别位于通州永通桥(八里桥)以东京通路北侧和朝阳区三家店,一通为雍正御制通州石道碑,一通为乾隆重修时立御制朝阳门石道碑,均为魑首龟趺。

张家湾城墙及通运桥

张家湾城墙与通运桥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张家湾是大运河最北边码头,经辽、金、元三代,成为京东重镇,现存城墙为明代修建,所存城墙为张家湾城南门东段城垣遗址,总长120米。通运桥横跨南护城河上,因护城河利用萧太后河,故又称“萧太后桥”。桥南北走向,全长43.5米,宽10米,为3孔石券洞结构。桥面有不同程度损坏,桥结构仍完整。桥东有万历皇帝赐名“宝德”庙宇1座,桥北端原立有螭首方字碑2通。

南新仓

北京段大运河遗址有哪些

南新仓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东四十条22号,是明清储粮仓库之一,俗称东门仓,在元代北太仓基址之上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建成。仓房砖砌,悬山顶,多为五开间。现保留古仓廒9座,每廒面阔约23.8米,进深为17.6米,高约7.5米,前后出檐。围墙墙厚达1.3米至1.5米,廒架结构基本采用独棵圆木的传统木架结构。

通惠河通州段

通州段是中国大运河最北方的河段---通惠河的端点段落,是通惠河在北京通州境内的一段河道,是通惠河与北运河交接的重要河段。通惠河通州段始建于公元13世纪末(元代初期),河段西起永通桥,向东至通州北关闸汇入北运河,长约5公里,在元代至明初约2个世纪的时期内,是漕船经由通州向北京漕运的主要通道。公元15-19世纪末,受到北京皇城用水增多的影响,此段运河水量不足,大部分南来的漕船将漕粮运输至通州,再由通州陆路转运至北京城内,仅有少量漕船通过此段运河,将漕粮水运至北京城东侧的东便门。19世纪末漕运废弃后,此段河道主要用作北京城市排水行洪的水道。现部分河道已改为北京城市景观河道,驳岸已完全硬化,河道宽约30-40米。

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