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司马迁,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那么大家知道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而修建的汉太史司马迁祠墓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吗?不妨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历史意义
司马迁以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旷世业绩受到人们的敬仰。历朝历代,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在这里扼腕凭吊,然后去谱写新的历史。每年清明节,司马后商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十里八乡的百姓也纷纷加入其中,成为沿袭千年的民俗传统。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史记》的研究遍及世界各地,日本、韩国的学者因为敬仰司马迁的雄文奇德,有的甚至改姓“司马”。莘莘学子,一代代来到这里,汲取不朽的精神力量;各级官员,一次次来到这里,梳理着“以史为鉴”的从政之要;企业老板,一拨拨来到这里,大方地敬上一炷高香,向给商人最早树碑立传的圣人,深深地鞠下一躬。
建筑意义
从建筑角度讲,太史祠虽然建筑规模不大,形式气派却和司马迁的人格、文章、事业一样,超拔于群。它是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不受中国建筑传统对称布局限制,经过精心擘划,建筑成高峻挺拔、气势雄伟的太史祠,和周围环境非常协调。据古建筑专家鉴定,这座宋代建筑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地区建筑上的相互影响,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太史祠墓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太史祠极为重视,加强保护。1956年8月6日,省人民政府公布司马迁祠墓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墓主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