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光福景区是一处极为有名的旅游景点,其中有着许多值得打卡的景点哦!非常推荐小伙伴们前去游玩打卡,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光福景区有哪些好玩的景点推荐吧!详见下文。
1、香雪海
香雪海为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地处光福镇的邓尉山上。因康熙三十五年江苏巡抚宋荦赏梅后题“香雪海”三字镌于崖壁而名扬海内。乾隆六次南巡,每次必到香雪海赏梅,现有乾隆诗碑一座。诗碑旁是著名的梅花亭,出自近代吴中工匠,香山帮传人姚承祖之手。半山腰有闻梅馆,游人在此可品茗赏梅,山顶新建观梅亭一座。另有“华光万顷”,“客到无人管迎送,送迎惟有古梅花”,“琼枝疏影”,“幽姿冷妍”及宋荦诗等摩崖石刻和泉水“梅泉”。香雪海除了初春赏梅外,每年六月中旬,大片木荷开放。掩映在梅花丛中的古闻梅轩和梅花亭,就像飘浮在茫茫雪海之上的玉宇琼阁。人们沿着曲折幽深的花径前行,大有“入山无处不花株,远近高低路不知”之感。登上梅花亭极目眺望,满山遍野,绵谷跨岭,雪海荡漾,银波耀眼,蔚为壮观。
2、穹窿山
穹窿山高峻挺拔,地域宽阔,巅坡高耸,最宽处4公里。主峰箬帽峰高约341.7米,是苏州第一名山,并拥有着“天下第一智慧山”的美誉。不但气势雄伟,而且风光旖旎,偶尔雾巅相连,漂渺似烟,若隐若现;晴天时则巍然屹立,郁郁葱葱,犹如一群力拔山河气盖世的勇士。
3、司徒庙
司徒庙是东汉光武帝的大司徒邓禹的祠庙。又叫古柏庵、柏因社、柏因精舍。始建年代历史未载,无以考证,地处光福镇西的涧廊村东南隅,现在的殿宇是清末民初重建。也叫邓尉庙,庙里有四株古柏,树龄近二千年。司徒庙现存庙宇殿舍两进,共二十余间。布局为传统院落式。前为墙门,门前分立石狮一对,进门沿主轴为山门、大殿。二者间由院落隔开,两侧有边厢,庙左附有院子,植有古柏名木,并置赏柏厅,厅后即为闻名于世的四株古柏园。
4、清奇古怪
清奇古怪为苏州光福司徒庙内的四株两千年古柏,相传为邓禹亲手所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四株古柏造型别致,姿态各异,虽经千年风霜雨雪,日曝雷击的侵袭,却依然遒劲壮观,犹如天然盆景,堪称天下奇绝。据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来此,被这四株古柏大为吸引,叹为观止,分赐四柏为“清”、“奇”、“古”、“怪”。
5、光福塔
光福寺塔,建于梁朝大同年间(535-546 年),本名舍利佛塔,据传塔内原收藏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光福寺开山祖师悟彻和尚的舍利,矗立在光福镇的龟山上。塔为四面七级,高27.95米,平面呈正方形,为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佛塔。底层西北面设券门,二层以上四面置壶门,各层门内壁左右置佛龛,陈列佛像49尊。塔的顶部设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各不相同的藻井。各层置腰檐平座,做法简洁朴素。塔底层设迥廊,各层均按有楼板,可拾级而上。该塔外观古朴,加上周围景物衬托,颇有“不在画中已入画”的意境。远山峰峦连绵,东西崦湖交相辉映,放眼天平、灵岩诸山,仿佛近在咫尺。
6、天寿圣恩寺
圣恩寺,全称天寿圣恩禅寺,坐落在苏州市吴中区光福玄墓东南,柴庄岭下,面太湖。唐天宝年间创圣恩寺“天寿寺”。南宋宝祐年间又建“圣恩禅庵”,寺庵并列,曾被辟为上、下道场,元天顺元年(1328)幼主阿速吉八敕赐“圣恩禅寺”匾额。至正初天寿寺毁于火灾,圣恩禅庵幸存。为佛教南宗发祥地,清康熙、乾隆到光福探梅多次驻足于此。至正九年(1349),江南名僧千岩元长禅师之高足万峰时蔚禅师从杭州入吴,卓息玄墓山。由于万峰的到来,信徒渐多。明洪武九年(1376)辟地建观音阁及诸殿室,圣恩寺初显规模。
7、光福寺桥
光福寺桥为梁式石桥,亦称天寺桥、香花桥。因与寺门前石阶连成两个凹形的轴对称图案,民间俗称“翻转桥”,在光福镇铜观音寺前。栏杆、锁口石、压顶石均以武康石凿成,扣之有声,铿锵作响,故称琵琶桥或响石桥。桥上石雕云龙和万字纹图案,古朴遒劲,线条流畅。寺桥十分古朴。桥长16.1米,宽3.05米,梁式,两侧沿口为武康石质,雕凿着双龙戏珠,万字纹饰,琢工精良,为宋代旧物。是不可多得的宋代石桥的实例。
8、铜观音寺
铜观音寺,原名光福讲寺,始建于梁朝天监二年(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曾作为高僧讲经授道之所,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坐落于苏州吴中区光福镇龟山南麓下街。因寺内原供奉有铜观音像,又名铜观音寺。目前,保留的建筑有大殿、西方殿、寺桥及光福塔。寺前跨河而建的寺桥十分古朴。桥长16.1米,宽3.05米,梁式,两侧沿口为武康石质,雕凿着双龙戏珠,万字纹饰,琢工精良,为宋代旧物。作为吴地最古老的寺院,它与寺前宋代的石桥,寺后山顶的光福古塔,寺院内廊壁古香古色的碑碣古刻都已经成为苏州重要的珍贵文物瑰宝。
9、石嵝庵
石嵝庵,又称石嵝精舍,始建年代无考,清初无声禅师居之,坐落在光福镇潭山。石嵝庵现有民国年间建筑数十楹,原供有缅甸信徒所赠玉佛。院中数株芭蕉,一架紫藤,象是一户书香人家,大殿亦不高大,如民居一般,门上方悬挂的“放大光明”四字一匾。两侧偏殿现为游人休憩之所。殿后山崖旁,有泉,清冽甘芳,岁旱不竭,脱尘禅师命之“余留泉”,是有余和留“我”在此的意思。庵左有万峰台,有明赵宦光题刻“万峰台”三字,相传为元代万峰祖师修炼之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